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九台澜溪湾售楼电话号码 > 一曲风流梦(第1页)

一曲风流梦(第1页)

说说《牡丹亭》的改编

《牡丹亭》是明代杰出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最优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成熟。300多年来,它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赏,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惊梦》《闺塾》等折戏在戏曲舞台上演出。

《牡丹亭》创作于明万历年间。当时在我国东南一带,资本主义已经萌芽滋长,上千年来的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开始松动,哲学以至文艺上高喊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的口号,汤显祖也提出“天地之情人为贵”的信条。当时思想界积极地向程朱理学以及矫情虚伪的道学发出猛烈的抨击。“承认私心”“肯定物欲”,主张以个人“本心”为主,把唯心主义转变为一种新的思想,把模糊的“良知”转化为具体的人性,抽象的哲学被世俗化了。《牡丹亭》正是在这样的思潮中诞生的,是一部辉映着时代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给中国文学史上增添了光彩的一页,它所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对一个新时期到来的自由期望和憧憬。

《牡丹亭》是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相爱的故事,但又不同于一般男女爱情故事,诚如汤显祖自己在题记中说的:“天下女子专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这话十分清楚地说明汤显祖赞颂的是杜丽娘生死以之的至情,并进而揭示出“情”与“理”的对立,主“情”而反“理”。故事通过杜丽娘因情入梦,为情而死,由情而生的离奇故事,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情与理的矛盾和冲突,并给至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充分肯定了个性主体的内心情感和自我生活欲望的合理性。这种对个性自由、思想解放的热烈追求,对于“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道德和理学教条,是一种强烈的冲击。所以说,《牡丹亭》的巨大思想力量就在于杜丽娘所坚持的那种理想——强烈的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以个性解放为主要内容的反封建思想。这是整个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就是这样的剧本,在中国戏曲舞台上至今没有出现一个完整的演出本,改编也是极少的。现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朱学先生以老到的功力、生花的妙笔,将《牡丹亭》改编成碗碗腔《风流梦》,并有所创新,这是值得称赞的。

改编者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所经历的坎坷道路,并在坚强的斗争中得以实现。改编者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的黑暗与罪恶,热切地同情和支持进步力量,并希望这种力量最终胜利。

改编者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情节上设置了由生到死、死而复生、生死不渝之情,并安排了梦的情节。杜丽娘优美的形象是汤显祖在传奇中的成功塑造,她好像是一朵与众不同、飘然若仙的奇葩,“把死看成如梦如醉的初醒”,做鬼也不曾忘记“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是一个无生死之分和人鬼之别的形象。她是整个戏剧传奇中唯一的真正的人——女性,只有她对所爱的人,“爱到死去又活来”。改编者把她作为一个个性思想解放的体现者,置身于没有其他人物可以比拟的优越地位。她的思想似乎比行动更重要。杜丽娘所特有的魅力之处,不仅在其外貌,更在其感情和理想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