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邸报是没有太多的排版要求,面板也都比较简单,一个消息,一段话。
如今,大唐邸报上的内容要变多了,因为有了地方上的御史,还有学子投稿,可以把邸报上的内容,扩展到大唐十三道、360个州府。
第一版第一期的大唐报,终于要面世了。
每一篇内容,都要标注时间,编辑姓名,这个编辑就相当于是记者。
当然,大唐叫做著作者。
也就是说,只要是稿件被采纳了。
他的名字就会出现在邸报上,其实,就相当于是扬名天下了。
这一年多来,已经有好几位学子,因为报道地方上的一些新闻,从而扬名天下。
当然,对于一些贪官污吏的举报,稿件上面,还是一个佚名。
除非,这个学生不怕死,刚正不阿,就为了出名,非要用自己的原名。
秘书监还是要尊重著作者的意愿,给他加上原名的。
毕竟,这也是坚持公正公平公道,保证稿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诚信度。
因为是第一次卖邸报,能不能成,也没个底。
李世民、马周、陈平安、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商讨之后,确定了一千三百份。
也就是说,十三道,每一个道,先送一百份。
卖了再加印。
毕竟,一千三百份也不是一个小数额。
就算是活字印刷术的技术已经稳定,新纸的质量更好了,印刷的速度提起来了。
但是也需要一点时间,还有运送大唐邸报的时间也都要算上的。
不然,一份邸报送到地方,需要七八天,这时效性也就过了。
作为大唐报的第一次上市,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朝中官吏,无疑是非常紧张的,一方面他们都觉着这东西好,但另一方面又怕这东西让人没法接受,没有人愿意出钱。
两文钱一份报纸,是不多,可关键也是要有人愿意出钱买啊。
真要是想要看邸报,其实去那告示栏也不是不行。
邸报的重要性自然是不必说了。
大唐百姓们的消费水平有限,不可能在开始卖邸报之后,就不张贴邸报,以及安排人读报了。
这时候,识字的人可不多,要是不读报,而是卖报,那信息还是掌握在读书人之口,什么都是他们说,百姓们听。
邸报也就失去了引导舆论的作用,还很可能引起百姓们的反抗和反感。
好好的邸报,竟然开始想着赚钱起来。
皇帝是不是穷疯了?!
所以,告示栏那里,还是会继续张贴报纸,然后有专人读报。
大部分人,想要看报,可能还是会选择去告示栏那边吧?
李世民一大早就溜达到了长安城里的酒楼上,点了几个小菜和一壶酒,坐在二楼的窗户前面吹着寒风看街景。
坐在他面前的人,就是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尚书左仆射房玄龄。
就这两人。
李世民这也算是微服私访,人多了,反倒是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