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这片混交林,就是葫芦谷北边的山坡后边,和葫芦谷一样走向的另一道山谷,葫芦谷有三平方公里大小,这条山谷更加悠长,已经走了半小时时间了,按照夜晚行走不便的速度,最少已经走进山谷两公里左右了。
猎狗大头和东风西风可能是跟着动物的身影追到动物的洞穴了,一着在前边围着转圈,狼崽子霹雳和闪电却是追着三条猎狗,也跟踪来到这里了。
摇曳的灯笼发出淡淡的光,撒照在灌木丛和荒草丛密布的小山坡下,三条猎狗在前边“呜呜呜”地发出鸣叫和威慑声音,一个不大的洞口在荒草丛中出现,外边有一堆新鲜的湿土堆在荒草层中。
由洞口的位置和大小结合现在的季节综合判断,看来是发现獾子了。
獾,民间习惯叫獾子,是分布全球大部分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属于食肉目鼬科。
獾被单独列入獾属,共有狼獾、猪獾、狗獾、蜜獾、鼬獾5个亚种。
獾与美洲獾同属鼬科,但并非同一物种,无论是分布地、食性或习性,均有较大差别。背毛硬而密,多栖息在丛山密林、坟墓荒山、溪流湖泊,山坡丘陵的灌木丛中。喜群居,善挖洞。狗獾又名獾、獾八狗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南、中南等地,是一种皮、毛、肉、药兼而有之的野生动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狗獾的经济价值很高,皮是制作高级裘衣服装的原料;毛可制作高级胡刷和油画笔;獾油是治疗烫伤、烧伤的良药。
狗獾体重约二十斤左右,体长一尺半左右,头扁、鼻尖、耳短,颈短粗,尾巴较短,四肢短而粗壮,爪有力适于掘土,经常在洞里生活,背毛硬而密,基部为白色,近末端的一段为黑褐色,毛尖白色,体侧白色毛较多。头部有白色纵毛三条;面颊两侧各一条,中央一条由鼻尖到头顶。下颌、喉部和腹部以及四肢都呈棕黑色。
狗獾多栖息在丛山密林、坟墓荒山、溪流湖泊,山坡丘陵的灌木丛中。喜群居,善挖洞。
另一个獾子亚种猪獾,体形肥,吻端鼻面平直而圆似猪,故名猪獾,两外鼻孔向两侧有裂缝;下领部与吻端平齐缩向腹面后侧体长二尺左右,尾长三寸左右。全身棕黑色杂白毛,背毛基部白色。中段黑棕色,毛尖复为白色头部自鼻端沿额中线到颈部被毛呈白色,两颊从口角到头后各有一白色短纹,耳小,耳毛白色,喉、颈部黄白或白色尾白色。腹中部黑色,乳头三对;鼻垫与上唇间无毛;四肢棕黑色,跟行,足之腹面不被毛,具肉垫,前肢爪细长,趾无屈仲性,适于掘土。
野生猪獾栖息于平原、丘陵、山区灌木丛或溪旁,穴居于岩洞或地下,黄昏或夜间活动杂食以植物的果实、根、茎以及小动物如蛆叫、昆虫、蛙等为食。有冬眠现象。年产一窝,每窝产二到三个幼仔,四到五月间产仔。白天入洞穴休息,休息时成年兽多以前肢抱握吻端或者吻部弯向胸部成蜷缩状,一般声响不惊醒。猪獾在冬季(农历大雪)毛皮质量最优,绒毛密度最大,皮板致密,针毛长度和光泽最大。毛皮经鞣制可做华丽、精美的皮衣、皮领、皮帽,市场需求量很大。
灌油的药用价值很高,既可内服又可外用。
采集灌油应在深秋冬眠前捕捉〔春、夏季脂肪含量很少),民间有“十斤獾子八斤油”的说法。
猪獾捕后杀死剥皮取出脂肪,用文火将油炼出,每公斤灌油加入三十克冰片和少量抗氧化剂VE,搅匀待冰片溶化后密封燥处保存。生药呈浅黄色油膏状。其药理作用中医认为有补中益气、消肿解毒、润燥、治中气不足、子宫脱垂、半身不遂、胃肠溃疡;
獾油外用治疗烧烫伤、痔疮、皮肤鞍裂,还可养颜护肤。效果奇佳,不可多得!
猪獾和狗獾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而獾种族最凶猛的亚种狼獾,主要生活在北极边缘及亚北极地区的丛林之中,东北林海也能经常看到它们的足迹。大概是因为它们既有狼一样的残忍,又有獾一样的体形,因此而得名狼獾。
母獾对自己的领地防守得很严,特别是在发情期及喂养幼仔的时候就更是如此,对于任何胆敢来犯的母獾都会给以坚决的回击,严防第三者插足。但对于前来求婚的公獾又另当别论,因为这正是它求之不得的。
狼獾一旦捕到驯鹿,便会很快将它肢解,一部分当场吃掉,其余则分几个地方埋藏起来,以备在漫长的冬季找不到食物时再扒出来享用。有时当寻找食物特别困难时,它们也会饥不择食,靠狗熊或狼群的剩汤残羹甚至腐尸充饥,因而得一别名即“贪吃的家伙”。
狼獾在东北仅见于大小兴安岭森林,是一种不知疲倦地到处游荡的“独行大盗”一般的食肉兽,昼夜能跑三、四十公里,更以贪食知名。虽然经常吃其他野兽吃剩的尸体,但也会凶猛地袭击比自己大得多的动物。
喜欢重生在东北松花江上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重生在东北松花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