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华夏武将战异世 > 第158章 王安石变法与苏轼(第2页)

第158章 王安石变法与苏轼(第2页)

1058年,王安石被调进京担任三司度支判官。

进京述职时,他写了一篇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

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具体说来是三大块: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涵盖的内容居多。

王安石变法的初衷确实是很好的,对国家民族和百姓都是利好。

有些政策确实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变法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但是,在这些新政条文中,有很多是不合时宜的。

如均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引起了扰民和损民的后果,使得民间百姓叫苦不迭。

于是围绕着变法,在朝野出现了“新旧党争”。

反对变法的旧党十几人罢官离开了朝廷,其中司马光、吕诲等人坚决要求恢复旧法。

王安石在这种政治激流中两次罢相,最终隐退,改革失败了。

苏轼被卷入“旧党”一派,招致各种打击迫害。

与王安石性格类似,苏轼也是具有鲜明个性,绝不妥协之人。

因为看到变法的种种弊端,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态度。

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等人观点基本与苏轼相同。

这些人被冠以”旧党“。

王安石提拔起来的改革派,如吕惠卿、曾布、章惇及韩绛等“新党",则坚持与旧党抗衡。

即使王安石辞职了,但这种新旧之争,仍然前后持续了数十年。

其实,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之争,本质上并不是权力之争,而是政策性的争议。

并不是要不要改革,而是怎样改革的争论。

但是,这种斗争发展下去,就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严重对立。

比如新党把持朝廷大权时,自然就打击迫害旧党人士。

作为当时名声最大的反对者——文坛领袖苏轼,自然引起了新党的极大注意。

原本具有”宰相之才“的苏轼,因反对变法一直被贬。

1079年,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到任后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丞奏皇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