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水车的历史简介 > 第35章 客商(第2页)

第35章 客商(第2页)

白军说,带我们去找山洞,里头是什么,挖出来就知道了!

春兰的父亲带着白军往高寨走。他打定了牺牲的主意,带着白军在大山里转了一个上午,来到了一个悬崖边上。白军走得精疲力尽,看到悬崖,就知道上当了,朝春兰的父亲开了一枪。老人掉下了悬崖。

儒生到师傅墓前祭扫,说一定帮师傅找到春兰。后来,城里的干部来村里找儒生,通知他去城里工作。儒生说,我没什么没文化,大字不认识一个,我还是回到村子里,继续替乡亲们看管着那座油坊吧。

为了孝敬母亲,儒生用政府发给的经费把茅草房改建了一番,那房梁,那天花板,那雕窗,当年在村里可气派了的!后来结婚生下燕生。后来燕生接过了油坊。

儒生去当红军那年,老木匠的师公又被区苏干部李书文叫去,在上游修建一座浮桥。白鹭镇的人们以小镇为中点,把梅江上下游流域分别叫做上只角、下只角。李书文是下只角的人。他告诉师公,红军要从梅江过江,那是从上只角到下只角来,要战略转移。梅江江面宽阔,所幸那时是秋天,河水不深。家家户户都把木板集中起来了,送到江面上。师公连夜出发,在江面上和一群人叮叮当当忙碌了一个晚上,修起了一座浮桥。

后来,红军从这座浮桥过江而去,李书文又叫师公他们把浮桥拆了,连续几天都在起那些大马丁,把门板解散,让各家各户把门板认领回去。

红军走后,木匠的父亲回到了村子里,靠白军长官的一纸路条呆在村子里。而李书文东躲西藏,活到了解放后,成为村子里的大队书记。上世纪六十年代,正是全国大饥荒的岁月。油茶林依然长势好。儒生打了许多茶油。但那时村里缺少粮食,全国各地都挨饿。

儒生找到李书文,说,你知道村民在吃什么呢?

李书文说,我知道啊,野葛和树皮都采来吃了,还不顶用。我们国家受了灾,又受到苏联的欺侮,我们是老革命,我们得想办法渡难关啊!

儒生说,我们这个村子,红军留下的油茶林是最大的财富,虽然我们村的山茶油是全公社、全县统筹的。但我知道山里有个习俗,油茶采摘之后乡民还会上山捡茶籽,家家户户的茶油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积蓄!

李书文说,光有茶油救不了命啊!

儒生说,你看,我们这山野之中树皮挖了,野葛掘了,但还有许多草虫,生的吃不了,也吃不下,但茶油一炸就可以入口,就可以变成食物。以前,我们过雪山草地时,也这样野地里找吃的,那时我们只能火烤,现在有油了,更不一样。有了茶油,动物可都是美味!

李书文听了,和木匠的父亲一起在梅江边两岸山野遍寻各种动物植物。比如映山红,吃在嘴里酸酸的,不少老人和小孩子不敢吃。比如蟋蟀,抓到手上了不敢放进嘴里。甚至还有麻雀、老鼠,儒生放到油里一炸,就香香的。为此,那段青黄不接的岁月,油茶林救了不少老人小孩的命,不像梅江边上只角的村子里出现过饿死人的事情。

后来,高寨的油茶林败落了。儒生的儿孙不愿意留在油坊当工人,也外出打工去了。儒生继续留在油坊,管理着水车。新千年的时候,村里修了水库,有了电力加工。油坊从此荒废了。儒生活了整整一百岁。燕生说,父亲走的时候,要我记住还有一个叫春兰的人,那是他师傅的女儿。师傅几个儿子都当兵走了,李书文和木匠的师公亲眼看到他们从浮桥过江,但从此没有消息。

通过张琴和李勇,通过野绿公司,港商得到了祖母一直挂记的人间消息。通过港商,燕生也终于替父亲找到了春兰的消息。

原来,春兰和儒生当年在长征路上匆匆见面之后走到了新疆,就被白军抓走,又被迫成为军官夫人。后来夫人到香港生活,儿子成为公司总裁。春兰一直想回到大陆看看,但身体不好,没有成行,直到去世那天。

非常巧的是,港商的企业经营的是食品和保洁品。为此,刘总把全部的高寨资料发了过去。听说了村里的油坊还在,港商决定亲自前往探访,得到大陆各个部门的全力支持。当然,张琴跟同事在忙碌中不忘跟张书记汇报喜讯。

张书记听了后,跟张琴说了一段颇为深刻的话。但张琴没有时候细细品味,只是笑着说,一动百动,一变百变,你如果在村子里再呆下去,还不知道会有什么大事情发生。后来,张琴打开手机音频,张书记的话就在村委会响了起来,在静夜中格外响亮——

水车转动起来了,一切皆有可能。“天无不久,惟通能久,天无不通,惟变故通,天无不变,惟穷始变”,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35、山火

张书记没想到还能再去高寨。张琴忙着港商接待方案的时候,张书记一直没有说自己一起要进村陪同接待。后来,李勇提醒张琴,港商参观高寨水车的那天,是否可以叫上张书记,毕竟她这个村子熟悉。张琴就把这件事跟镇长汇报了。张书记突然受到邀请,看着产假已经结束,就答应再次进村。

在张琴看来,一直都安排得非常完美。但就在港商到来前几天,高寨发生了一件意料不到的事,让水车和油坊染上了悲情色彩。

那天,张琴忙着修改接待方案。她突然想起,应该在油坊准备一些东西,让嘉宾参观之余品尝当地风味。张琴想的是,这些东西村里准备好带上山去,最好就放在油坊里。而油坊暂时由燕生住着,得事先好好收拾一番。为此,张琴拿起了电话,要跟燕生老人商量卫生的问题。

曾经,镇长坚决要求燕生老人下山,说老人独居是个不好的现象,这将给人留下村子没有脱贫的印象。如果港商看到了,影响更是非常不好。张琴和村支书反复做燕生两口子的工作,就是不见成效。张琴最后请张书记出面。但张书记反而安慰张琴,不如让老人住着,那里正是儒生认识春兰的地方,是两家人的故地,到时把燕生梦想家园的事情讲清就行,反而能让港商看到老人对油坊的感情。

张琴拨通燕生的老人机,但反复几次都传来相同的声音,那是系统里的标准普通话,告诉张琴对方的电话无人接听,请稍会儿再打。

张琴预感不好,赶紧开车去往高寨。在路上,张琴遇到了村里的护林员,驾驭着摩托车急切地往高寨方向奔驰。张琴问起情况,护林员说,高寨冒起了烟,估计是起了山火。张琴听到了,决定暂时中断看望燕生的事,在山梁上等着镇里的扑火队,一起投入扑救山火的工作。

山风呜鸣地在山梁上掠过。苍山如海,成为山风的口琴。山野的枫树落下了最后一枚红叶。茅草高举着白色的芒花,一些枯干的芒花像雪片一样,被山风翻落枝头,又旋转起来飘向远方。厚厚的蕨草被风翻开底细,露出隐藏的干枝败叶。风干物燥,正是山林防火最艰难的时刻。进入高寨的山路上,两棵松树也加了防火宣传的队伍,各站一端拉着一条横幅,“进山不用火,用火不进山”的口号下,落款正是张琴所驻的村委会。

不一会儿,村镇干部都来到了山巅。大家指着远方的烟火,估摸着起火点,初步判断是老油茶林周边林带。等来扑火队之后,大家立即拉开战线。山火扑救,起初并不是打火,而只是提前在火点周边林带开辟一条防火带,防火的草木全部刨光,就像城里的理发师为孩子剃了个时尚的发型。火线蔓延到了防火带,大家开始警惕起来,盯着火星飘舞的方向,防止山火越界。

由于山火发现及时,不久就只剩青烟袅袅,大家偃旗息鼓准备收队下山。这时,张琴跟大家告别说是去油坊看看。村支书想了想,就决定一起前往。张琴说了燕生老人不接电话的事情,村支书听了,说,糟了,山火十有八九跟他有关!

张琴的车子停在山梁顶上了。听到村支书的判断,她赶紧跨上村支书的摩托车,往高寨的油坊奔驶而去。来到油坊,只见阿姨一个人在,不见燕生。阿姨一直在忙碌午餐,也没有注意老伴,只是说燕生一直没有回来。两人掉过头,再次往火场跑去。火场靠近油坊的一面,是一段新鲜的悬崖。悬崖是前几年罕见的暴雨导致山体滑坡而生成。悬崖底下,隆起的土堆杂草茂盛。被火烧过的崖体,像是被人咬过的烤馒头,

村支书和张琴往悬崖底下找去,远远地发现一截木头一样的东西,黑乎乎地躺着。村支书说,不会是烧着的野猪吧。他拿起一根树枝,用力翻了过来,大喊一声,不好,是人!张琴听了,害怕起来,赶紧打电话叫村主任他们过来。大家来到现场,反复查看,初步估计就是燕生老人!

村里联系了派出所,民警反复勘探,判断老人是扑救山火发生的意外。回到油坊,老伴得知燕生遇难的消息,手里的菜刀掉落在地。她哭叫起来,咒骂燕生不打声招呼就走了,骂他是个大骗子,说定了两人一起住油坊,一起开荒种地,一起看护水车和油茶林,就这样不声不响走了。民警安慰老妪,询问燕生今天的言行。老伴说,燕生说是去开垦菜地。民警问,燕生平时抽烟吗?老伴说,抽。

民警说,情况就清楚了!

村支书说,我们做了大量防火宣传,近年的山火大部分原因都是老人烧荒引起的。燕生一定是想把滑坡后的土堆开垦过来种菜,也许是累了抽烟,也许是烧荒积肥图个省事,不小心引燃了周边的草木。老人担心受罚,又担心山火蔓延到油坊把屋子烧着,就自己扑救起来。老人爬上山崖,一边打火一边撤退,不下心就掉落崖下,受伤之后却无力自救,被活活烧成了木炭!

民警听后点了点头,最后作出结论:燕生就是引发山火的嫌疑人。这位年轻的警官说,鉴于老人已经葬身山火,不再追究他的烧山之罪。

但张琴分析道,燕生不只是引火者,还是救火者,否则不会引火烧身,早就跑离火场打电话跟我们报告了,我们是否从救火这个角度来宣传呢?大家知道,这些年老人烧荒屡次引起山火,但从来没有老人被烧死的事情,这表明燕生救火心切,保护水车心切,老人小孩子救火,当然不值得提倡,但确实证明老人是烈火金钢,是救火勇士!

村支书觉得有道理,就对民警说,失火原因就不写了吧,我们认为老人是救火而亡,是见义勇为,这样对他老伴有个交待,同时港商来了也好汇报。

听到燕生救山火献身的事情,张书记难过了好久。她对张琴说,我更该进来一趟了,应该去老人墓前上炷香!张书记同时建议,让村里把老人葬入小陵园,和那些烈士在一起,和他父亲儒生在一起,他父亲可是个老红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