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总说,我们看中了你们高寨红军留下的油茶林,一直想收购过来,做成公司的品牌。我们公司的营销,需要历史,需要故事,需要品牌,而高寨的油茶林,正是我们公司最需要的卖点!
张琴说,公司需要,跟乡亲们珍爱,之间会有冲突吗?乡亲们不肯出手?跟乡亲们谈不拢吗?
刘总,今天找你来,就是希望你们驻村工作队帮忙,看能不能把这个事情谈拢!你看,你支持李勇这些得力,这次,你也应该会尽力的!
张琴说,张雅书记在的时候,都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不也说一定没办法哈!可能这件事情,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你倒说说,公司又是怎么看上这片林子的!
刘总,那是我刚刚辞职下海的时候!接着,他跟张琴细细讲起了自己的创业经历。
刘总下海后,就下决心做出一番事业来,陷入进去了才知道创业真是不容易!创办了绿野公司,一路走得磕磕绊绊。用刘总的话说,创油茶企业,就要甘做一棵油茶树,耐旱耐寒耐贫瘠。一路走来,要经受了很大的压力。创办伊始,对油茶树认识不足,以为这不过是种些树榨些油,就像山头沟壑无人打理随意生长的传统茶树。但第一次,成活率不到三分之一。
经历了几次失败,望着漫山生长的木梓树,如何营销自己的产品,又是一个难题。先是路线问题。由于公司研发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公司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直到破乳成功降了下来,但跟当地传统的茶油仍然贵了几倍。公司确定走高端路线,走北上广。但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卖点。
有人建议,要有自己的品牌。而这个品牌,要有赣南的特色。刘总把这个建议放在了心上。有一次,他来到种植基地巡视。刘总在高寨的时候,听公司员工讲,这里有一片老油茶林,年久失管,破败不堪,公司收购过来加以改造,但村民不同意砍树,于是山场不肯流转出租了。
刘总问,这林子多久了?村民为什么不舍得出让?
陪同的员工说,这是红军留下的,有八十多年历史了!刘总是红军的后代,对红军留下的油茶林特别感兴趣,于是亲自来到老表家里,打听“红军林”的传说,并萌生了一个创意。
刘总来到老表家里喝擂茶,一边听老表讲故事。一九三三年初,中央红军的兵工厂迁到这个偏远的山村。寒冬腊月,战士衣衫单薄,冒着严寒抢修枪械,群众就用油茶炒了一盆辣椒送给红军御寒。工人生产竞赛手臂受伤,群众又端来茶油涂抹,几天后伤口愈合。
不久,中央首长前往于都路过兵工厂,听到茶油的故事,就邀请当地群众带领红军上山挖了五千株树苗,种下六十余亩油茶。这年十月,中革军委将分散在赣南的兵工厂陆续迁往这里,形成规模更大的兵工总厂,成立了“工人师”。
次年初,总司令带领四百多名红军在山坡另一面又种下两百余亩油茶。红军长征后兵工厂撤离,红军叮嘱乡亲们一定要好好守护这两片珍贵的林子,等待革命胜利。
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油茶林正值丰产期,帮助群众度过了那段艰苦岁月。一九六六年,人们就把这两片油茶林称为“红军林”。
刘总听了故事,立即前往考察。油茶林果然是茂盛的林子,但由于多年失管,杂草丛生,产量低下,只要精心嫁接、整形修剪,细心抚育,“红军林”还能恢复旺果期。公司只要收购过来,茶油可以贴上红军的标签,比如1934,比如红军水车,营销时就更有了故事,把现代与传统结合,吸引消费者关注。
但是,乡亲们知道公司是怎么管理油茶树的,砍枝条,去老树,这样不是把红军的遗产折腾得变形了吗?老支书于是始终不答应。
张琴说,为什么现在又想来谈合作呢?有什么新的主意了吗?
刘总说,我对高寨的林子始终放在心上,虽然没有收购成功,但总喜欢去看看。我就是觉得它们亲切,像公司的祖宗一样亲切,我总觉得绿野公司跟这片红军林有某种血缘关系,不时会绕路过去看一看。这几天,我去了你们高寨,看了你们修复的水车,看了油坊,也顺便看了村里的油茶基地,听到合作社和村民有些情况,我觉得机会来了,但需要驻村工作队帮忙。
张琴问,找到什么突破口了?
刘总如此这般的,刚想好好地侃起来,但秘书走了进来,说公司为参观团准备的午餐,可以开始了。刘总一看墙上的钟点,才发觉已是午饭时间,于是对张琴说,先吃饭,我们和乡亲们一起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