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陛下 我还要 > 第124章(第1页)

第124章(第1页)

他深知靖江百姓平素缺乏强烈的爱国意识,因此提倡通过这种方式唤醒民族自豪感。

李德贤嗤笑一声:“百姓自然会对自己的国家抱有热爱之情,无需依赖读这类新闻来体现,真正的自信源自内心的从容与淡定,而非表面的营造。”他又补充说,在率军破敌之时,靖江百姓自然会有自信。林小风微微一笑,反驳道:“若百姓腰包干瘪,谈何自信?暂且借贬低他人以提升自我信心,这便是所谓的‘财富密码’。”

李德贤将手中的苹果核咀嚼完毕,似乎有所领悟,又向人索要了一个继续品尝。当提及大棚种植技术时,他不禁心生疑窦。林小风解释道,虽然大棚技术可用于冬季种植蔬果,但成本高昂且产量难以控制,尤其是寒瓜口感不佳,故未能大规模推广和销售。

话题转至盐业,林小风忽然想起项协宏等人南下查盐的事情,心中担忧不已。而李德贤却突发奇想,计划将阳曲县的大棚蔬果高价售卖,标榜为养生圣品。林小风听闻此言,面上露出一种微妙的表情,暗自揣测太子是否突然变成了奸商,想要严加训斥欧智勇。

正当此时,门外传来一阵嘈杂声,两人同时扭头望去,只见阳曲县的差役带来了一位疯颠老者。这位老者正歇斯底里地咒骂林小风。林小风不明所以,询问其来历,得知他是捕猴队在山中发现并擒获的,怀疑是重要仇家前来寻衅。待看清老者的面孔,林小风惊愕万分,原来此人正是白马庙悟呈方丈,因林小风毁庙一事精神受到重创,导致精神失常,前来复仇。

面对这一幕,林小风内心深感愧疚,立刻命人妥善安置悟呈方丈,为其请医问药,并赐予一处安静舒适的居所休养。目睹这一切的李德贤不由得感叹学佛之人竟遭遇如此悲凉的命运。林小风随后叮嘱将此事登报宣传,作为警示世人的一课,告诫人们应尊重信仰,慎重行事。

花月楼内,昏黄的灯光在烟雾中摇曳,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压抑的氛围。骆华俊、吕德行与梁焕坤等人围坐在会客室的八仙桌边,一派严肃凝重的气息弥漫四周。项协宏手中紧握着一沓资料,眉宇间皱褶如波,他向小厮询问道:“这些都是会员名录吗?可有遗漏?”小厮低首恭敬回应:“掌柜,所有名录均已在此。”话音落下,便悄然退去。项协宏揉搓着额头,内心的焦躁如同涟漪般扩散开来。他们因长江盐政之事紧急汇聚此地,遵照老爷的秘密指令,在这花月楼内进行深入调查。此刻,花月楼内已有专人留守,细致入微地建立每一位会员的档案,希冀从中发现可以利用之人。然而,在翻阅了一页又一页的名录后,线索却寥寥无几。

梁焕坤见项协宏面露忧愁之色,关切地询问有何进展,项协宏却只能无奈摇头,不予回答。骆华俊看着堆叠如山的资料,不禁赞叹花月楼生意之兴隆,推测其中或许藏匿有盐商的身影;而吕德行则直截了当地指出,盐商财力雄厚且地位非凡,像花月楼这样的场所,对他们来说或许并无太大吸引力。他进一步分析道,尽管长江作为盐货流通的重要关隘,但它并非主产区,盐商们未必会亲自跋涉至此。私盐贩子行事狡猾隐秘,想要从这份会员名录中找到他们的踪迹实属不易。

骆华俊与吕德行因为观点不合,争吵声渐起,项协宏脸色一沉,怒目圆睁,厉声喝止两人,并告诫众人务必以公事为重,不得因个人恩怨影响大局。他赞同吕德行的观点,认为盐商难以直接接触,应当先从私盐贩子入手。由于阳曲县人口众多,用盐量大,私造的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梁焕坤对于接下来的行动计划感到困惑不解,项协宏解释说他们打算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线索,甚至不惜伪装成私盐贩子打入内部调查。当梁焕坤追问查阅会员名录的目的时,项协宏重重叹了口气,分析道:荀浏背后的势力如果真的涉及盐政问题,其影响力恐怕也局限于南方,北方并非主产盐区,本地私盐关系可能并无太大的作用。会员名录提供的信息极为有限,但他们决定暂时留在花月楼,命令部下内外详尽排查,务必要找出私盐贩子活动的任何蛛丝马迹。此时,众人各怀心事,各自在内心深处盘算着如何在这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拨开迷雾,探寻到隐藏于黑暗中的真相。

自古以来,盐铁犹如国之根基,关乎社稷安危,凡私自贩卖者若被捉拿归案,面临的唯有死罪一条。故而查缉私盐之举,其重要性不亚于鹰击长空、虎啸深林,实乃险象环生之事,非寻常手段所能轻易应对。阳曲县的官府在初获私盐案件线索之际,这至关重要的信息竟源自一名籍籍无名的咸鱼小贩口中,令人始料未及。官府如猎人循迹追踪,历经一番波折曲折之后,线索直指城中一名大盐枭。此盐枭狡猾如狐,警觉万分,逼得时任林令亲自披挂上阵,精心设计圈套,诱其步入衙门共议要事,方能达成合作,此事足见查缉私盐之路艰难坎坷,充满变数。

项协宏迈步踏入繁华喧嚣的花月楼,此处乃是商贾聚集之地,人人脸上挂着生意场上的招牌笑容,他们深知项协宏与本地势力林小风交情深厚,故而对其热情洋溢。项协宏举止从容有度,携带厚礼遍访各路商贾之家,既是为了稳固旧谊,又暗藏探听私盐秘密的目的。这些商贾皆是坐拥广袤土地、人口众多的大户人家,对盐的需求量堪称海量,尽管购买官盐并无后顾之忧,然而面对官盐与私盐间巨大的价格鸿沟,即便是家财万贯的豪绅巨贾,亦无法抗拒那锱铢必较的诱惑,就如同他们在乎区区几文停车费般斤斤计较。一旦有低价盐源出现,商人自然趋之若鹜,不愿高价购入官盐,更因风险多由盐贩承担,买家往往只需破财消灾便能了结干戈。

众人各司其职,在城内展开了地毯式的搜索行动,七日下来,个个疲态尽显,最终齐聚于会客室中。然而,项协宏却依然精神焕发,他询问众人搜查进展如何,众人都只能无奈地摇头叹息。骆华俊面露沮丧,言语间透露出疲惫:“那私盐贩子狡猾异常,我们几乎翻遍了全城每一个可能的角落,但至今仍未觅得丝毫线索。我建议我们应当直接深入产盐区,从源头寻找突破口。”此言一出,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赞同。吕德行则沉吟良久,心中明亮如镜,深知此次任务关系到他的仕途前程,片刻后才缓缓开口:“这其中疑窦丛生,私盐买卖因其暴利,尽管朝廷禁令严苛,但却屡禁不止。如今长江流域虽遭受灾害侵袭,却又引来了大量新移民,贫民数量剧增,按常理推断,此刻正是盐贩活跃之时,怎可能毫无动静?或是盐贩已形成了严密统一的管理体系,又或是源头已被巧妙地切断。我同意赴产盐区探寻真相,但考虑到我们的身份限制,行事必将困难重重。”

项协宏闻此分析,深感赞同,同时透露自己手中持有老爷所赐的官印和私印,赋予了他特殊的权力。此外,他在花月楼还发现五位行为诡异的人物,他们的详细信息已经记录在册,并展示给众人详阅。这五人在花月楼进进出出频繁,却并非本城人士,且生活营生不明朗,从未涉及任何商业话题,种种异常表现引起了项协宏的高度警惕。他决定再耐心观察这五人五日,若仍无所突破,便会另寻他策。

时光荏苒,转眼三日后,城内一家简陋的茶摊【碧生常润茶】,项协宏与骆华俊相对而坐,一边品茗一边探讨下一步行动。骆华俊跟随的目标已然排除嫌疑,再次提议早日启程前往产盐区。项协宏则以稳重的态度劝其稍安勿躁,再多等待两日,同时感慨这次查缉盐贩的艰辛不易。此时,茶摊老板王老六认出了项协宏,恭敬地上前行礼问候,这一幕恰似市井生活中一幅真实而又朴素的画面,映衬出世态炎凉下的人间烟火气。

王老六的名字甫一出口,项协宏的眼眸微微敛起,内心深处翻涌出层层记忆的涟漪,然而却未能在那浩渺的记忆库中捕捉到这个名字的丝毫痕迹。他定睛打量着面前这位面容质朴的茶摊老板,试图从他的脸上找寻一丝熟悉感,继而试探性地发问:“我与阁下曾有交集吗?”王老六听罢,泛起一抹纯真又饱含岁月痕迹的笑容,回应道:“您或许并不记得我,但我对二位大人却是印象深刻!遥想当年,在那个艰难困苦的时期,我不过是个颠沛流离的难民,在街头巷尾见证了您与林大人并肩走过的身影。”他沉浸在往事之中,满怀感激地道出林大人对他的恩情,并关切询问林大人是否仍在阳曲县任职。

项协宏与骆华俊闻此言,心头的疑云顿时消散,原来王老六原是难民出身,怪不得他们并无直接交往。项协宏以轻松的口吻解释:“林大人现居京城,未来或有机会再次莅临此地。”王老六听后,脸色略显黯然,流露出一丝遗憾。项协宏进而赞扬了王老六由难民转变成茶摊老板的经历,尤其提到如今生意红火、生活渐入佳境。对此,王老六满面春风地揭示了一段陈年往事:这一切成就都源于林大人昔日慷慨解囊赠予的五十两银子作为创业资本。当项协宏进一步探询其生活现状和经营情况时,王老六满怀欣喜地表示:“如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真是咸鱼翻身了!”

时光倒转,王老六原本是吴家作坊里的一名工人,随着岁月流转,他对生活的期望日益增长,但现实却是工钱不增反减,这让他心生退意。幸得林大人的无私援助,他毅然辞别吴家,自立门户开设起了这个茶摊。深知同为底层劳工的艰辛与需求,他在尘土飞扬的大街边摆设简易茶摊,茶叶价格低廉亲民,因此迅速吸引了众多工友前来光顾。尽管每一杯薄利,但他凭借辛勤努力和精明经营,逐渐积累起了盈余,并开始售卖品质更优的茶叶品种。

项协宏听闻王老六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盈利,不禁为其点赞:“好样的!你这小小茶摊虽不足挂齿,却以其物美价廉赢得了民心,假以时日,必然能茁壮成长!”王老六听到这样的肯定,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亦对林大人无法亲眼见证这一变化感到惋惜。骆华俊在旁听说难民遭受苦难,义愤填膺,拍案痛斥社会不公。王老六忍不住附和,透露自从林大人离开阳曲县后,当地的地主们便开始肆无忌惮地降低工人工资,无情欺压难民百姓。

项协宏追问其中深层次的原因,王老六无奈地解释说,由于学堂免费招收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使得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工人们待遇随之降低,地主趁机压榨工人工资。面对如此残酷的社会现实,项协宏与骆华俊相对无语,各自心中思索如何扭转乾坤。

项协宏接着关心起王老六茶摊伙计们的待遇问题,王老六憨厚地坦白,目前只提供饮食补贴,并未支付现金工资。项协宏听后深感忧虑,暗忖王老六虽然勤劳奋发,但在对待雇员方面,竟也与那些为人所诟病的地主并无本质区别。

交谈正酣之际,王老六忽然提及私盐贩卖之事,这让项协宏与骆华俊精神为之一振。项协宏压低嗓音,迫切地询问私盐流通的信息,王老六则直言目前市面上并未发现私盐买卖,但他曾在吴家做工期间,亲历吴家用过非官盐渠道购得的私盐。那时工人们劳动强度极高,急需盐分补充体力,然而吴家吝啬至极,竟然不舍得供应足够的食盐,最后只能私下购买。王老六清晰记得,他曾亲眼目睹管家与一名神秘盐贩交易私盐的情景。骆华俊疑惑何以断定那是私盐,王老六解答说,该盐贩常出入花月楼,行事鬼祟,显然不是一般的官盐商人所能比拟。

获知这一重要线索后,项协宏大喜若狂,请求王老六协助辨认这名盐贩,并承诺会补偿他可能因此遭受的风险损失,甚至邀请他暂住安全之地——花月楼。王老六欣然接受,自信满满地保证一定能认出那位盐贩。项协宏还戏谑地说要将王老六的事迹禀告给林大人,王老六听闻更是欢天喜地,热诚地款待二人品茗畅谈。

对于王老六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项协宏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出于好奇,他询问了碧生常润茶的具体来源。王老六面露尴尬,沉吟良久后终于吐露实情:原来这茶水中掺杂了微量泻药。项协宏听罢面色骤变,骆华俊亦是惊愕不已,一时之间,三人陷入深深的沉默与反思之中。

老者王老六,眼神中闪烁着一丝狡黠,竟在茶水中暗自掺入了泻药。此景令尚未品茗的项协宏尚未来得及做出反应,而骆华俊已勃然大怒,欲砸其摊泄愤。然而,项协宏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见此情景,不动声色地劝阻道:“无须动怒,我等也曾行过些不为人知之事。”骆华俊闻听王老六解释,这茶中的泻药实为工友传授的一剂土方肠润汤,既能通便排毒且并无害人之意,遂逐渐平息心中愤怒,缓缓放下了手中紧握的椅凳。王老六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更是出人意料地将那杯掺有泻药的残茶一饮而尽,此举让项协宏与骆华俊二人瞠目结舌,暗自感叹这位老翁行事之独特与决绝。

项协宏目光如炬,洞察秋毫,果断决定命王老六暂时收起茶摊,当晚便陪同他一同前往花月楼辨认盐贩,并承诺他在楼中可以尽情享用美食佳酿,所有开销皆由项协宏承担。夜幕低垂之际,王老六怀揣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步入花月楼,却意外发现门卫并未加以阻拦,他得以轻松踏入这座繁华之地。入内后,满目琳琅的新奇事物令王老六双眼闪烁着惊喜与好奇的光芒,心底盘算着日后定要向工友们分享这段奇特的经历。

项协宏得到消息后,亲自下楼迎接王老六,只见他因初次置身如此奢华环境而略显拘谨,于是项协宏以温和的笑容和言语鼓励他随性挑选喜爱的物品带回。面对项协宏如此豪爽慷慨,王老六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随着黄昏的降临,花月楼内的客人络绎不绝,项协宏细心安排王老六在一处静谧的角落就坐,一边品茗,一边留心那个可能出现在视线中的目标人物。

此时此刻,花月楼内歌舞升平,热闹非凡,王老六仿佛沉浸在这片繁华世界之中。待到一道道精美菜肴相继上桌,珍馐美馔令人垂涎欲滴,不禁令王老六瞠目结舌、赞叹不已。项协宏体贴备至,告诫王老六不必过分客气,尽可随意品尝美味,若不够还可随时加菜。感受到项协宏的随和与大气,王老六渐渐放下拘束,大快朵颐,畅享这番人间美味。

席间,王老六逐一品味每一道佳肴,口中赞语不断,对项协宏的悉心照顾更是感激涕零。当话题转至私盐交易之事时,项协宏语重心长地提醒王老六只需恪守本分,避免多问以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一旦发现目标盐贩务必立即告知,届时不仅可以恣意享受楼中的娱乐设施,次日还将在同一地点再次会面,同时,项协宏赠予他五十两银票作为酬谢。

对于这份厚重的馈赠,王老六坚辞不受,而项协宏则淡然一笑,轻描淡写地道出真相:这五十两银票并非给予他本人,而是特意为他心中那位心仪的女子准备的礼物。王老六听罢此言,愕然之余,目光恰巧捕捉到了他们追踪的目标人物身影,他急切低声疾呼:“项老板,他来了!”此刻,花月楼内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一场关乎盐贩追踪与较量的大戏即将拉开帷幕。

王老六甫一提及冯临度这个名字,项协宏的眼眸瞬间聚起锐利的光芒,犹如鹰隼在高空盘旋锁定猎物。在花月楼内灯火阑珊处,一名身材挺拔、面容英俊的青年携着俏丽侍女谈笑风生地步入,手中摇曳的画扇上题写着一行行墨香四溢的诗句,其举止翩翩,并无商贾之气,却有书卷才子之韵,此人正是他们追踪已久的源亥城盐贩——冯临度。

项协宏再次向王老六确认了冯临度的身份,询问他是否就是与吴家进行秘密盐货交易的核心人物,得到王老六肯定的点头回应后,项协宏宽慰他安心享用晚宴,一切后续事宜均由自己一手操办,所有的开销均记在他的账簿之上。

于是,项协宏站起身来,步伐沉稳有力,直朝着冯临度所在的方向走去,拱手施礼,谦逊而客气。冯临度见状,微微一愣,询问项协宏有何贵干。项协宏从容应对,自我介绍是这花月楼的主人,声音平稳中透出一丝威严。冯临度忆起坊间流传的关于项协宏的种种传闻,脸上掠过一丝警惕神色。项协宏察觉到冯临度的疑虑,不紧不慢地解释道,他是想了解为何冯临度尚未加入花月楼的贵宾行列,并关切地询问冯临度在此地是否遇到任何招待不周之处。冯临度听罢释怀一笑,坦言花月楼确属宾客尽欢之地,只因自己并非长期居住于长江沿岸,不久可能就要离此远去。

项协宏细致入微地观察着冯临度的一举一动和言谈气质,心中暗自揣测这位落魄书生的身世背景,对他的即将离去不禁感到惋惜。冯临度也坦诚相告,自述曾为一名困顿的秀才,如今转而经营皮货行业以求生计。项协宏深有感触,回忆起自己靖江年间虽曾高中举人,但最终还是迫于现实的压力放弃了文人的生涯,投身商海。当他得知冯临度已由读书人变为商人,内心泛起一阵失落,正欲礼貌告辞。冯临度敏锐捕捉到了项协宏的情绪波动,急忙叫住他追问原因。

项协宏苦笑一声,将心中的感慨娓娓道来,感叹两人虽出身各异,却同样在这世间历经沧桑,相见何必拘泥于身份或时机。这一席话语如同触动了冯临度心底的共鸣琴弦,他诚恳邀请项协宏留下,共话各自的人生历程。项协宏应允后,二人重新坐定,冯临度好奇询问项协宏为何身为举人却选择走上了从商之路。项协宏长叹一口气,讲述起幼时贫寒的家境以及受乡绅欺凌的经历,尽管中举之后仍然无法改变生活的困境,最终不得不放下诗书,涉足商界。

冯临度听完后深感同情,原来两人都有着相似的坎坷人生经历,尤其是对于拥有横溢诗才的项协宏来说,放弃文士生涯实属无奈之举,令人惋惜不已。冯临度进一步追问那曾在酒醉时偶得的佳句能否完整吟诵出来,项协宏遗憾表示全诗未能续成,仅剩那一抹醉意中的灵光碎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