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伦前世的时候,安华高是在2005年的年底,完成对安华高收购的交割的,然后到了2009年,陈富阳带领安华高赴美上市的。
而现在,陈富阳表示,希望安华高能够在近期就尝试ipo上市,因为安华高的业绩,已经完全满足了上市的需要。
这其中的差距,就来自于rich资本与前世的私募基金kkr和银湖资本对安华高完全不同的收购方式,以及经营方式。
rich资本对安华高的收购,是采取的全现金收购,并没有进行融资——在当时,rich资本的资金充裕,无需采用杠杆收购的方式,因此被收购后的安华高,也就是安捷伦的半导体业务,得到了完整的保留,这也让它们在后面的业务发展,更快的进入正轨。
而原时空私募基金kkr和银湖资本对安华高的收购,说白了,就是“门口的野蛮人”式的收购,通过杠杆融资收购后,对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卖掉不重要的业务,然后尽力完成再次上市,最后抛售股票或者再次整体出售,以获取利润。
在巴伦前世的2005年,kkr联手银湖资本牵头收购安捷伦半导体事业部,当时的交易总成本为2715亿美元,交易对价为266亿美元。
他们是以kkr和银湖资本为首,加上其他一些机构组成的财团,直接投资13亿美元的收购本金——其中105亿美元为普通股,25亿美元为可转换优先股。
除了直接出资外,其余资金来自债务融资,其中在美利坚市场发行债券10亿美元,期限8-10年,利率水平也很高的,浮动利率在当时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基础上上浮55个百分点。
2005年下半年的libor美元利率,在4-48之间,因此当时kkr和银湖资本为收购安华高发行的债券,利率已经高达10左右,融资成本并不便宜。
此外,他们还获得银行75亿美元7年期长期贷款和25亿美元6年期循环贷款授信——这些在收购过程中仅使用了475亿美元长期贷款。
然后,在收购进行过程中以及收购完成后,由kkr和银湖资本所控制的董事会,迅速对安华高进行资产重组剥离,出售与其下一步发展定位关系不大的资产,迅速回笼资金。
比如,2005年10月,收购安华高尚未完成交割(12月1日交割)时,即达成协议将存储业务出售给pc,2006年2月底完成交易,扣除成本获得42亿美元。
2006年2月,又将打印机专用芯片业务出售给arvell,2006年5月完成交易,扣除成本获得245亿美元——交易中还约定了超额收益分成条款,所售业务板块达到设定收入目标,受让方arvell另行支付转让款不超过3500万美元。
2006年11月,将图像传感器业务出售给美光(icron)获得5300万美元,并约定业绩指标达到预期目标后,美光公司将另行支付不超过1700万美元绩效分成款。
除此之外,安华高还将与图像传感业务相关的知识产权打包出售给另外一家公司获得1200万美元。
随后2007年10月,又将红外光业务出售,获得2000万美元。
然后在这期间,安华高又通过娴熟的资本运作技巧,不断的降低财务成本,降低所需要承担的债券和贷款的利息。
通过快速的资产剥离和债务重组,安华高的财务成本支出压力不断好转,利息债息支出从2006年度的143亿美元降到2010年度的3400万美元,降幅非常明显。
这样的操作,显示了经营团队和收购方高超的资本运作技巧。
当然,安华高也需要对这些资本运作,进行“知识付费”——也就是支付高昂的服务费给kkr和银湖资本,从实施并购到安华高公开上市,两家基金从安华高收取的各种咨询费、顾问费约12亿美元。
最后,就是安华高ipo上市,两家基金开始“盈利退出”,2005年12月收购完成,用了不到4年时间完成重组上市,两基金预期收益超过12倍,到2012年,两只基金基本退出安华高。
而同他们“赚一笔快钱就走”不同,巴伦买下安华高,则是更在意这家未来会居于前五的半导体公司,对于他布局的一些产业的协同作用,因此不但在收购之后,没有裁减其业务,还对未来的手机、汽车传感器等相关的业务,进行了针对性的收购和加强。
至于说陈富阳提到的希望安华高在近期ipo上市的事情……
事实上,巴伦在心里其实并不希望安华高这么早上市的,因为马上就面临次贷危机了,在一年多以后,次贷危机爆发,那么安华高肯定会受到影响。
不过他本人对于半导体业务并没有太多的经营经验,而且在原时空,陈富阳也是带领安华高在上市之后,通过一步步的资本运作,最后蛇吞象并购了半导体巨头博通……
因此他在这方面,还是决定相信陈富阳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