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小技巧都被用烂了,只是我现在才见识过,要是再考虑一下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我就又觉得自己是文盲了。靠!可以不想吗?
他把文章写的这么好,我觉得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他把自身经历融了进去,而这种经历又往往是引发过怒火的,他将平日里说不出的忍耐倾泻而出,写出来的文字自然火热无比。
形容人山人海还不够,还要再突出一下场面的精彩。一个人站在那里,将前面几个人的脑袋扒拉开,可没看几眼,自己的脑袋又被后面的人不停地扒拉。余华的描写,果然和他自己说的一样,很多地方都是神来之笔。
即便把这问题扔到考场里集思广益,可能也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了。这形容,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而且,具有特定人群的杀伤力。
余华在谈笑之间把人性的丑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还是在真与假上徘徊。似乎,能被眼睛捕捉处理的光景,全都是假象一样。要怪也只能怪自己的眼睛不够精密,大脑里储备的知识不够多,除此之外,还能抱怨什么呢?
我在思考一件重要的事的时候,脑袋里总是或夹杂着很多莫名其妙的词汇,与思考的这件事毫无关联。这算不算思维的变异与交叉互换呢?也许是我不太好意思直接思考那些令人害羞的话题,只好犹抱琵琶半遮面了。
什么是好书呢?不一定要多华丽,多么富有哲理,有时候仅仅体现出真实,哪怕是没有修饰,也是足够好了。这种书,看完以后就像是喝下去一整个河流的水,酸甜苦辣咸尝了一个遍,随后思维又是翻江倒海,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胃里也是时而涨,时而痛。
想着想着,我觉得我们只有过去和未来,丢掉了现在。
从一个人对吃饭的态度,可以推测一个人对其他事的态度。当然不准确,只能略知一二。
而且我越来越发觉,说话越多越容易暴露自己的无知,而不是说话多会让人觉得自己博学多识。
吃多了,应激反应竟然是这样呢。好玩。
虽然说,有些东西是禁锢,是枷锁,但,缺少了这些束缚,就一定是好的嘛?我是想不出所以然来。
我们在该兴风作浪的年纪总是喜欢左顾右盼,再作一下,发现自己已经老了。再过些时间,这些有的没的连桌都上不去了,老掉牙的人偏偏看不起老掉牙的事。
真正孤独的人才能看懂真正孤独的人写的文字,有些看似不起眼的文字,其实是经历过一系列孤独以后总结出来的王炸。
有些东西不是不存在,而是你看不准,所以觉得它不存在。
骗子遇到了骗子,这时候就别玩聊斋了好吧。
如果你觉得是什么次元壁被打破了,那你不要慌乱,背后一定有资本的力量。
看起来还好,甚至我都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但是时不时的疲惫让我明白,我有内伤。
这个筛选是明智的,小概率事件必然发生,虚假广告永远会存活。
金钱的魔力在于,它可以让你梦想成真。
要冷静一些,不要总是为了一些小事情说豪迈的话,不然,你就渐渐失去了体会真正豪迈的能力了。
为什么要变得野蛮?因为野蛮意味着强大啊!而且,只用眼睛的话,接触到的信息都是残破不全的,或者说都是错的。要用心。
破镜不能重圆?变化了之后不能再变回来?我也是觉得不太可能变回去了,即便看似和过去一样,灵魂也早就千差万别。
天若有情?天若有晴啊!
其实这种痛苦的价值还有规劝。好日子,别轻易丢掉。别眼红啦。自己手里的才是最好的。
热爱文学的青年的结局。无处说理,因为生命总是这样不合理。我只是期待,我可以足够幸运,可以一直有时间有精力地热爱下去。
不瞎的人都能看见,我何必多此一举?哈哈哈!放松,放轻松。
有些书份量很重,并不是因为它的内容很多,而是因为你看过以后,会惊奇地发现,很多想看的令人感兴趣的,突然失去了色彩,变成不必要的东西了。
你成长了,你知道这世上的书如世上的题目一样,永远也刷不完,所以,你停下了,接受了,成熟了。
畸变的世界引发的畸变的思考。疯狂的不是世界,是我们的无知。
我开始觉得,是我任性了。还是见好就收吧。
多休息啦!觉得看完《兄弟》以后,再没必要看现代文了。都TM的一样。
看完以后,我感觉自己已经草草地过完了一生。
白的上极端和下极端都是黑,反过来也一样,循环往复。
内心突然宁静了,嘈杂消失了。左思右想不过那么一回事。
我只记得路灯的光,很柔和,很温暖。
你不喜欢我,喜欢我不喜欢你。
别骗自己了,写东西这件事不用研究,看好的,思考好的,才能写好的。研究的东西,都是隔衣搔痒,雾里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