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医案大全分析 > 第56章 中医药调理口甘2(第1页)

第56章 中医药调理口甘2(第1页)

口甘2

[病案]顿某,男性,年龄五十五岁。于公元一千九百七十六年二月十六日初次就诊。该患者在大约五个月前,进食时感到口中有甜味,但他起初并未将其视为疾病症状,甚至还常常抱怨家属做菜时没有放盐或放的盐分过少。然而,当他某次品尝了一块盐巴后,却发现它的味道竟然如同冰糖般甜美;还有一次,他吃饺子时感觉就像是在吃甜汤圆一样。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患上了某种疾病。此后,他四处寻求医疗帮助,但始终未能得到明确的诊断结果。尽管尝试过各种中药和西药治疗方法,却都未见明显疗效。由于病情持续且无法确诊,患者的精神压力逐渐增大,内心充满焦虑和恐惧,情绪低落。这种不良情绪直接影响到了他的食欲,使其进食量明显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支持,日渐消瘦,肌肉松弛,皮肤变得干燥,缺乏弹性,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显得干燥无华。此外,他还出现了心烦、失眠、疲倦乏力等症状,对食物产生畏惧心理,时常感到胸闷不适。观察其舌象,可发现舌质偏红,舌苔薄而稍微干燥,脉象则呈现出细数无力的特征。这些表现反映了体内阴液亏损,虚热内生的状况。

[治则]扶正养阴,清燥和中。

[方药]党参24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生地15克,生石膏15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石斛10克,陈皮10克,甘草10克。服3剂,即能辨五味,病好过半,再服3剂,味觉恢复正常,诸症皆愈。随访多年未见复发。

[评析]口甘一症即是“脾瘅”,属九瘴之一。《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脾瘅这种疾病,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脾脏过热而引发的。脾脏过热会导致体内的火气上升,进而影响到身体的正常功能。因此,针对脾瘅的治疗方法应以养阴清燥为主导思想。通过滋养阴气、清除燥热,可以有效地降低脾脏的热度,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还要兼顾扶正和中的功效。所谓扶正,就是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中则是调和脾胃,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脾瘅患者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我们可以使用白芍、生地、石斛这三味药材来养血育阴,它们都属于滋阴养血的中药材,可以帮助人体补充营养,增强体质,改善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而生石膏则具有寒凉助阴清燥的作用,它是一种清热降火的中药材,对于体内有燥热、口干舌燥、便秘等症状的人群有很好的缓解作用;白术和茯苓都是常见的中药材,它们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陈皮和甘草则有理气和中的功能,它们可以帮助人体消化,缓解消化不良、胃胀胃痛等症状。这样的组合配方,各味药材相互配合,能够发挥出奇妙的功效,对身体有益。

喜欢每日医案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每日医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