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总流着口水回她:“姑姑,吃,蛋糕。”
孩子不能总惦记着吃啊!
陈淑华开始琢磨着给女儿上点学前启蒙课。
她翻了好多书,买了磁带、绘本、积木……
那时候没有网络,可是她已经有了育儿焦虑。
——这孩子怎么不按书上说的长呢?
这种焦虑到了幼儿园稍微缓解了一点:
原来大家的孩子都不照书上说的长。
刚上幼儿园的时渠连着一个星期在幼儿园门口扒着铁门大哭。
陈淑华狠下心凶她,
她说“这个孩子好像软的吃多了,必要时得上点硬的才奏效。”
时渠吓得乖乖去上学,陈淑华自己就坐在对面的咖啡店一直等她放学,然后当第一个接到孩子的妈妈。
这样的情况没有持续太久,时渠很快就找到了上学的乐趣,
陈淑华开始收到她送的小礼物,她评价自己的女儿:
“智力没有问题,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格外突出。”
她将每一件小玩意儿都好好地保存起来,六一儿童节的录制光盘也一直留着。
时渠打开旁边那两个盒子,果然,一盒是光盘,一盒是她送给妈妈的礼物。
小卡片、小红花、水彩画……
一本厚厚的笔记本翻完,后面还有三本。
时渠不必再看了,因为后面她开始记事,发生了什么多多少少都有印象。
上小学之后妈妈在她的学习上抓得很严厉,还严格管控她吃零食和甜品。
小时候总觉得妈妈管得太多,现在看,是陈淑华女士分给她自己的时间太少,
她一个人,就占据了妈妈的整个青年期。
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竟然犟过了爷爷和姥姥,再也没生过第二个孩子。
何夕倒是翻开了第二本。
里面掉出来两张写满的格子纸,是时渠小学时写的“我的妈妈”。
陈淑华在旁边痛批:
[你找蛋糕和薯片给你当妈妈吧!早晚有一天满嘴都是坏牙!肚子也坏!坏脑子的小孩!]
“啊啊啊啊——”时渠连忙把纸塞回去,“我的黑历史,估计这一整本都是!姐姐你跳着看吧,我怕你看完要讨厌我了。”
何夕才不会:
“妈妈很爱你,写出来的你怎么都是可爱的。”
可爱吗?
可时渠毕竟不会永远是个可爱的、任人摆布的婴幼儿,她会长大,会有自己的思想,会脱离妈妈的掌控,会变成讨人烦的、叛逆的青少年。
甚至有一天,她做的事会超出陈淑华的认知。
这一本本的日记,就是时渠离陈淑华越来越远的过程。
何夕姐姐看这些日记会是什么感受?
也许,跟她当年看她的相册时是一样的?
可相册是充满快乐的,何夕的真实生活却不一定。